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慧棱隋末唐初 576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40 【介绍】: 隋唐时僧。
西隆人俗姓申屠
八岁于襄阳檀溪寺出家,十六岁至荆州茅山,从师三年。
隋末归襄阳,寻又入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号为得意棱
曾坐事下成都狱,得释东归安州。
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
父既丧而生。
繄母鞠育三岁。
即知有佛法。
而愿听焉。
母怜之。
𢹂游襄阳
润法师方开三论。
一造座隅。
深有领寤。
八岁丧母。
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
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
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
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
而深会其旨。
复从安州皓师。
入蜀而覆述之际。
尤得意。
人因谓之得意棱
以诬罔下成都县狱。
亦在囚。
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
而诏释无所问。
安州饥。
耀贵如珠。
日丐以济。
弘演不稍倦。
代之无难色。
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
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义。
疾愈。
白请定之。
于是前叙辄云。
是是由尔靡伏。
将终握手曰。
勿贪利养。
勿惮劬劳。
战战兢兢。
如履刀剑。
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
先是梦失目。
又人持放光宝镜来。
印其身至是果验。
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
弘论。
贞观八年
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
十二年三月
梦所住寺。
群鸟飞散。
因散众。
十四年正月
感通寺法师梦阎王谓曰。
吾兹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矣。
闻之喜曰。
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
苟果斯愿奚憾。
九月州。
蒋王见其弱。
韶州钟乳粉令服。
其夜梦衣冠者戒曰。
勿服。
阎王庄严道场。
竟大有乳药。
十月十五日
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
而无痛苦。
四更起坐告寺主
宝度曰。
吾观小年时事。
皎如目前。
俄闻外有大声曰。
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
度问使人为谁。
答曰阎王使也。
小食时。
敛容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寿六十五。
释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闻法。
母氏怜其孤苦。
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
文义之间深有领览。
年至八岁其母又终。
无师自发。
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
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
依位伏听。
问经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于此义深会其旨。
隋末还襄。
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
时人同号得意棱也。
下狱。
亦同绳。
身被桎梏于成都县
一狱囚徒请讲三论。
周于五遍。
敕遂释放。
便逐还。
既达安州粮粒勇贵。
旦往随州巡里告索。
暮达所如常采听。
往还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报力雄猛。
生无一患。
门学所推。
力微四大退贬。
令代讲涅槃。
咸怪其言谓违义。
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
将往副水百有馀日。
惟讲三论。
患愈还返安州
常于房叙经大意。
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
于初章全若不解。
日上讲。
请为定之。
及时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来。
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
一一诵呈。
皆云不是。
最后述句。
句虽异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轻者。
皓之将终告曰。
棱公来。
吾今付嘱最后续种。
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
乃握手曰。
夫讲说者应如履剑。
不贪利养不惮劬劳。
欲得灯传多于山寺。
读经法事并为物轨。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此可名报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载不少。
惟以无相为本。
然后言矣。
语已而终。
初未嘱前。
梦神人失两眼。
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
心既受诀已。
百日怀恋。
后还襄州紫金寺。
讲论五年。
众有三百。
贞观八年又还须弥。
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
至十二年三月
梦鹰入寺群鸟飞去。
因即散众。
司功搜访。
一无所获蒋王临襄。
佛法昌显。
请于梵云相续斋讲。
道俗翕习又复腾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感通寺法师
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如何。
曰。
善哉。
慧棱发愿。
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
既有此徵。
斯愿毕矣。
至九月末。
蒋王气弱。
韶州乳二两。
逼令服之。
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
至十月半黄昏时。
遂觉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
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讫。
外有大声告曰。
法师早起烧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阎罗王使迎。
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
还房中与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
此私记于他读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敛容便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蒋王赠绢五十疋。
送于凤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馀人。
开讲设斋。
终日方退云。
杨武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弘农华阴人
性毅烈,善驰射,以镇压西南各少数民族,拜左武卫大将军
朝廷以其有威名,迁兰两州总管以备边。
后镇压嘉州少数部族之乱,被围无援,被执而死。
赵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蜀人字仲明
与兄赵冕从道士李珏隐于青城山
炀帝闻其贤,徵召不起。
乃督益州刺史强起之,至京师不就上爵而乞为蜀地官
炀帝从其请,拜嘉州太守
在任五月,斩潭中老蛟为民除害。
寻国大乱,遂弃官隐去,不知所终。
释法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青丘。
志学之岁。
邺都玄统贤公出家。
习涅槃。
殊进。
后复咨禀云晖二匠。
而凝滞消释。
齐亡。
南走淮甸
隋兴
大辟教门。
营一刹于曹城之北三里许。
以受来学。
已而入关住扬化寺。
名声益起。
仁寿表请置塔于曹上。
可之。
仍使送舍利以葬。
瑞应之盛。
较之诸处。
所不及。
具见别录。
释法楷
曹州人
十五出家。
依相京贤统而为弟子。
师习涅槃通解文义。
及受具后专攻四分。
云晖两匠振纽齐都。
备经寒暑伏面咨禀。
皆赐其深奥无所子遗。
及齐法俱亡。
南避淮表寿山之阳。
随开律教。
开皇首岁大辟法门。
还返曹州
欲终山水将趣海岸。
而道俗邀留不许东骛。
揩性虚静。
更于城北三里左丘山营造一寺。
名曰法元。
高显平博下临城邑
遥望发心皆来受法。
未为安而能迁。
古人所尚。
久在尘厌不无流转。
便入关壤观化京都。
住扬化寺复扬戒律。
仁寿置塔。
奉敕送舍利于曹州
揩以初基有由。
欲报斯地。
表请树塔还置法元。
上帝不违。
任从所请。
初达曹部。
舆州内。
广现神瑞。
备如别纪。
但学未经远难得遍知。
故略编之。
想未繁挠。
日别异见。
具如后述。
三月十四日中时。
见佛半身面白如玉。
舍利舆前佛顶之上。
黄赤光起。
二十九日夜降甘露。
味甜逾蜜。
现于赤光遍于城上。
须臾流照达于塔所。
四月五日
舍利上踊白色鲜明。
其日申时
帐上北面忽见光影。
中有白云气。
中生树状如青桐。
下有青色师子。
面西而蹲。
六日卯时复有光影。
见云气内。
有三莲花
两厢双树下有佛像。
楼阁树林沓重而出。
上有立菩萨像。
辰时又见金色光明出没渐大。
已时复见重阁。
阁上有树叶。
如贝多。
旁立圣僧
午时复现双树之形。
下列七佛。
申时双树又见一佛二菩萨像三花承足。
又见天人擎花在空黄师子等。
亥时帐后见千佛形。
舍利室内出黄白光。
四月七日
又见双树黄雀一头及以光云师子等像。
辰时又见金翅鸟身飞龙树林宝盖等像傍现二菩萨及黄师子。
已时又见宝幢树林。
下有菩萨黄衣居士
白色师子蹲踞石上。
又有气树林楼阁菩萨。
午时又见白色气宝幢树林青色师子。
申时又现双树繁茂须臾变为宫殿楼阁佛坐花台其色黄白。
亥时云起西北雨润三寸上六天一时见身。
四月八日将欲下塔。
平旦之时天雨白花。
飞飏不下。
卯时又见诸天宝盖树侧菩萨及黄师子。
辰时又见大盖两重众宝庄严。
下坐菩萨及白师子踞在石上。
帐上又见光影气。
气中金光乍大乍小。
下有莲花时开时合。
雨天花
大者在空。
面阔尺馀。
小者堕地。
状如桃花
已时帐后见三诸天三师子及莲花水池
午时将下。
又见双树并立菩萨。
舍利忽分以为五粒。
流转光曜。
四月九日
填平已后。
帐后板上光影之内叠石文生。
又见大树。
青衣沙门执炉而立。
又感奇香郁烈人鼻。
具列闻。
帝大悦。
令图缋之。
以流海内。
自仁寿创塔。
前后百馀。
感徵最优勿高于
后以常业终于本寺。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
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
隋炀帝大业末还蜀。
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
太宗贞观九年(635),与法琳同修《辨正论》。
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
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会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会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会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会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会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会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会上疏曰。
会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会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会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会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会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会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
轻有讥诮。
会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